曾经的苏联虽然在整体军事力量上能与北约对抗,但在海军水面舰队方面却存在短板,缺乏像美军那样的强大航母编队,因此格外强调以反舰作战为核心的思路。为了对抗远程、高破坏力的敌方舰艇,苏联把反舰导弹列为重点发展对象。早在1955年,米高扬设计局下属的一个技术部门就开始着手研制这种武器上阳网,后来独立成一个单位并命名为MKB 拉杜加。它研发的K-10S空射反舰导弹于1961年正式列装,北约对这款导弹给予了一个带有蔑视意味的绰号——“腌鱼”。
K-10S是一枚极具威力的武器,但同时也相当粗糙原始。它的体量接近一架小型战斗机,整机重量达到约4533千克,长度9.75米,主翼前后掠角较大,翼展4.18米。尾部设有水平尾翼和垂尾,弹翼本身并未装设襟翼,便于在地面运输时折叠收缩以降低体积,便于转运与机上储存。如此庞大的导弹在作战平台上也体现出强劲的破坏潜力,成为苏联对大型水面舰艇的一张有力砝码。
展开剩余69%这枚导弹的杀伤力确实显著,弹头重量达到约1000千克,既可以配置高爆弹头以对大型水面舰艇造成严重毁伤,也可选用核弹头以对整个舰队群体产生毁灭性的冲击。要想命中目标并发挥最大效用,K-10S采用了惯性制导结合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导弹在早期飞行阶段依赖惯性导航,中段阶段作战机或编队指挥机可通过机载雷达获得的最新目标信息对导弹的飞行路径进行更新和干预,确保向目标区域进一步逼近后再进入末端制导阶段。
该导弹的最大射程在260至350千米之间,发射前的巡航高度大约是12000米上阳网,接近目标时大约在距舰100千米处开始进入低角度俯冲,随后以约1000米高度进行巡航,直至最后几公里导弹自带雷达开启主动搜索目标。导弹上还安装了一套EC-3自动驾驶仪,通过液压系统来调整空气舵面的姿态与航向,确保在复杂气动力环境中保持稳定与精确。
要实现这样的远程和高速度,并非易事。导弹机体下方设有发动机舱,动力系统采用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运输或携带时进气口需要罩罩保护,待投放前再打开以允许空气进入,从而启动发动机。发动机装备有加力燃烧室,机载燃油储量可以支撑导弹在空中持续飞行十多分钟,最大飞行速度达到约1.32马赫,具备相当的穿透力与突防能力。
作为早期的超音速反舰导弹,K-10S的最大短板显然是体积过大。它是为大型轰炸机如图-22和图-95这类平台而设计的,实际装备中仅用于经过改装的图-16K-10作为挂载机,一次只可携带一枚导弹,轰炸机还需要搭载相应的雷达、导控系统以及更强的电力供给,以完成全套作战任务。这些限制也使得它在现代化作战体系中显得笨重且对平台要求极高。
尽管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K-10S无疑依然是苏联时代最具威慑力的反舰武器之一。进入俄罗斯时期后,这种导弹才逐步退出现役,但凭借大型轰炸机所具备的远程打击能力,它仍能在海岸线以外的约2000公里范围形成有效威慑。对于任何试图靠近苏联海岸线的航母舰队来说,这都是一个需要认真权衡的现实威胁。
发布于:天津市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